close

01-老城區 / 興慶區

早上一樣在飯店用完早餐,便到通達街站搭公交車,這裡有BRT,投入1元後直接進站等公交車,上車免再投現。我搭102路到今晚下塌的酒店寶湖東路,走了好遠的路才到酒店,大陸地大物博,地圖上看上去不遠,實際走起路來還是累的。

 

繳了錢和押金後便進了房,結果插入房卡之後居然不通電,內鎖也不能鎖,打去前台反應,請了個房務員來查看並且幫我換了一間。

休息片刻待中午過後,準備出門,搭27路公交車前往舊城區。

銀川市有舊城區和新城區,舊城區是當時西夏王朝的主要城區,是為興慶區,是銀川市最熱鬧的市中心地帶,和我前些天住的銀川火車站附近–新城區迴然不同。銀川火車站附近腹地寬廣、設施完備,是個乾淨而新興的開發區;而興慶區既是老城鎮,不論街道、商家或招牌,都可明顯看出窳陋的痕跡。

在公交車透過模糊的車窗看望街上,果然氛圍不一樣,陳舊建築與人來人往,既是生氣勃勃又是活力滿滿,似乎多了那份歷史文化的濃韻味道在裡面,格顯雀躍,一種這就是我要的感覺啊。


 

 

02-承天寺塔

我先是徒步前往承天寺塔,參觀區的門票很便宜,而想要登塔則要另外購買,比門票貴些,倒也是還能接受,便直接把目標鎖定在塔上。

 

承天寺塔,位於銀川城西,故又稱西塔,與銀川城北的海寶塔,併稱為雙塔。

承天寺塔是西夏時期的佛塔,也是唯一有文字記載始建年代的佛塔,然而雖說是西夏佛塔,但過程中曾因地震遭致損毀,因此現在所見是清朝嘉慶年間重新修建的。

 

 

站在塔前,高聳筆直的塔,窄小的圓拱型入口,讓我有股想要征服的感覺。而昏暗的塔內,有位負責剪票的人員,叮嚀著頂層有對外窗戶可以打開看風景,但務必看完就要隨手帶上。

 

從塔外看去是那樣寬敞,內部卻狹隘的很,環繞式樓梯,僅大約一個人的寬度,如若這時有人交會時,那可得謹慎點,胖些,可能就得黏到牆壁上去了。

就這樣,我一口氣爬了11層樓,而一層層的階梯,越往上層走階梯越陡,對於個子矮小的我,踩踏著這些步伐,實在是有些累人。

 

 

 

到了塔頂層,有四面窗,卻只有一兩扇窗可以打開,我俯瞰著市中心的樣貌,風吹過來很是舒服,於是我便在上頭待了好一會時間才下樓,途中有人下樓上樓,總是要扶好側邊把手或磚壁,才不致有種騰空感,沒想好不容易下到了地面層,竟有種飄忽腿軟的感覺。

 


 

 

03-阿葉羊雜碎

這時已是下午時分,我再次徒步前往大名鼎鼎的阿葉羊雜碎用午餐,雖然這算平價美食,卻是我這趟寧夏之旅相較豪華的一餐,畢竟窮遊嘛,可又不想錯過這絲路中的羊肉美味。

 

店裡的菜單簡單,分別是含麵的羊雜、全肉羊雜,以及羊雜肉夾饃三種。麵體呈現條塊狀,有點類似刀削麵,但口感卻又近似麵疙瘩又不相似,咬勁倒是還滿合我胃口;那碗裡滿滿的羊肉、羊肚、羊肝、羊腱等等,味道鮮美,白色的湯頭淋上紅通通的辣油,味道非常濃郁而不辛辣,也沒有羊肉的腥臊味,讓人口齒留香,回味無窮,讓人一時衝動想買冷凍包回去呢。


 

 

04-鐘鼓樓  / 玉皇閣

享受完美的誤餐時刻,便前往興慶區的中心地帶,鐘鼓樓,又簡稱鼓樓。鐘鼓樓的台基上方有角坊,中間是三層內縮較小面積的樓閣,外觀上與我以往所到之處的鐘鼓樓有些不同;鐘鼓樓的南方有一條熱鬧的步行街,東南方,有一片腹地滿大的寧園,是仿清代建築的都市園林;寧園在往下走,銜接的是玉皇閣;玉皇閣在明朝也是鐘鼓樓,到了清朝因地震損壞,後修建改為供奉道教玉皇大帝的玉皇閣。

鐘鼓樓

寧園

玉皇閣


 

 

05-南關清真寺

在興慶區裡,我全程以徒步代勞,景點與景點之間,說遠不遠,說近,也要走不少路,離開鐘鼓樓及玉皇閣後,繼續徒步前往南關清真寺,可惜我功課沒做足,居然遇到休息日沒有開放,由於明天就要前往中衛市,南關清真寺只能放棄了,拍拍建物外觀過過乾癮,再走到南門廣場搭29路回酒店。

想找間便利店買些乾糧做為今天的晚餐,酒店附近盡是機械零件的集散地,全然不見一間便利店,查了地圖找了間最近的超市,穿過機械零件街,走了好段路好不容易到了居然已結束營業,是個廢棄的超市。

可能是下午爬承天塔寺的關係,腳筋痛得要命,但也只能再繼續找。地圖顯示酒店正後方的狹小巷弄上有間便利店,我拖著疼痛的雙腳繼續走,走著走著,越是懷疑在這片荒涼的後巷有便利店的可能性。實在想放棄,突然看見前方一間舊舊髒髒的屋子,看似不像住家,再仔細瞧,一塊舊得已看不太清文字的招牌不顯眼的掛在牆上,黑黑暗暗沒有開燈的屋子,我往前確認一番,是有在營業的,便踏了進去,可惜卻是個東西不多的小便利店,想買個麵包,卻都只有超大份量的那種,一包大概能吃上3、4天,其他看了看,實在沒什麼可買,只好買了瓶奶茶喝個甜,至少心情好一些,以彌補今天走了不少冤枉路和腳痛的疲累,結束舊城區的旅程。


 

不死心的我,在從中衛市、騰格里沙漠結束回到銀川後,我再次造訪南關清真寺,這次總算順利入內。

南關清真寺建於明朝末年,之後在文化大革命時慘遭毀壞殆盡,現在的清真寺,是後來於原遺址上所重建的,建築風格也以較為活潑明亮為設計重點。

清真寺主要色調為白色、綠色和金色,白色的主建築牆,綠色的穹頂,再搭配金色鈎邊裝飾,更顯富麗。

 

 

 

 

寺內不大,兩層樓建築,樓梯直上二樓,是做彌撒的地方;而一樓是展廳,牆上吊掛著伊斯蘭教的興起與教義,展櫃擺置各樣的宗教有關物品,以及各不同國家地區著名的朝拜清真寺模型等等,走在這空間之中,讓我回想起在土耳其的日子裡,那走在路上都會聽見固定時刻的叫拜聲,不時的迴盪著,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莫名的舒心和祥和。

 


 

參觀完之後,我撇見一樓左側牆上,有塊指標大大寫著「女寺」,我好奇地走向左後方,那裡有間小小的房間,有些舊和髒,地上鋪著紅底白紋的地毯,還有幾塊排列整齊的墊子,牆上掛著一幅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清真寺的裱框照片。

我好奇著為什麼女寺要特別獨立設在寺內的角落裡,一個教徒經過,我攔下他問了問,他說,一般只有男性才需要到清真寺做彌撒,女性只要在家做就行了,不需要特地前往,只有在特殊節日女性才需要到寺;而又因伊斯蘭教保守的緣故,男女是不共處一室做彌撒的,因此才特地設了一個房間,專門給女性使用。

聽完他的解說,我拿起相機準備將指標拍了下來,這位教徒見狀,一臉我是怪咖的說:「不就一棵樹,樹有什麼好拍的。」

我狐疑了一下,原來他誤會了,他邊走開邊碎念著:「到底有什麼好拍的。」我笑著看著他離開的身影,繼續沉浸於我在寧夏最後一個行程的珍貴時光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彎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